106學年度核定招生名額總數相較105學年度大減6468名,有七成四、68所技專校院招生名額數量都減少


透過減招,讓三流學校苟延殘喘對嗎?

部分科系只剩10多人,大學像上「家教班」。
高苑科技大學機械系與自動化系系主任張旭銘表示,念工科的學生近年來愈來愈少,以前一個班近60人,現在幾乎減半,僅剩30、40人。商科系所可能更慘,因商科可被取代性大,有些系只有10幾個學生,像上家教班,有時不得已只能併班上課。

少子化海嘯來襲,對各大專校院的衝擊已實際反映在招生名額、註冊率等數字上。教育部每年減少招生名額固然是因應少子化的策略,但減少帳面上的招生數字畢竟只是「止痛」,無法根治現行大學數量過多的問題,如何輔導體質尚可的大學轉型、適時讓該退場的學校退場,是教育部未來數年不可逃避責任。

招生名額減少,是少子化影響的結果,但卻不能做為少子化下的高教解方,畢竟招生名額減少,只是改變帳面上的招生數字,就算名額不減,多數學校本來就已無法招到這麼多學生,核定名額「用不完」早就是常態,儘管名額每年砍,並非真正縮小學校規模或減少學校數量,高教大學過多的問題仍然是沈屙。

現在高教最主要的問題,在於過去廣設大學政策下,讓台灣大專校院數量激增,過去或許學生人數還足以讓各校生存,但現在已不可能。大學錄取率大幅提高、後段私校學生人數逐年減少,產生的後果不只是學生教學品質受影響,更讓大學學歷貶值,每年不斷變動的新增、停招科系,也讓學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感,不知自己的科系、學校是否有天就會消失。

教育部一直以來面對此議題,態度都過於消極。事實上,後段不少私校其實早已問題重重,併班、併年級授課時有所聞,校務、財務健全度也岌岌可危,但私校董事會往往不會輕易「放手」退場,原因在於私校背後都藏有龐大的土地利益。教育部過去都給予私校許多轉型、改善空間,但當少子化愈來愈明顯,「轉型」恐怕已不足以因應未來嚴峻的高教情勢。

教育部明年首度編列退場基金,將用於協助停招、停辦的學校安置教師及學生,經費雖編列了,但外界更關注的是,教育部是否有足夠魄力,讓該退場的學校「乖乖」退場,或還是讓學校不斷「轉型」、「改善」,轉了又轉,真的就能讓學校重獲生機?又能真正解決高教困境?

大學56科系蒸發 如何避免學校「倒店」?
「沒人敢選太新的科系、或『聲名狼籍』的學校。」家有高三生的顏媽媽表示,近年新設的科系愈來愈多、系所名稱愈來愈花俏,讓家長、學生都無所適從,只好建議孩子選擇較有歷史、基礎較長遠的科系就讀,「倒的機率應該比較小」。

台大減招,越來越難考
台大明年度竟有7系共減招17人
高中幾乎以「考上台大」人數多寡當作招生成績及宣傳
近年森林系每年約有1/5的學生轉出。
另類思考:讓某些系所當進入台大的跳板

顏媽媽說,現在很多科系感覺只是為了一時潮流趨勢設置,但看不出能養成什麼樣的基礎能力,親子間討論科系時,孩子也常對某些名稱看起來相當新穎的科系感到困惑。還是會建議孩子選擇「禁得起考驗」的科系,並多方蒐集資料,以免就讀的科系、學校「倒店」。

學生數已經大幅減少,但大學還是這麼多,學校不願意退場「是根本問題」,大學數量不應該過多,「就算降至100所,每個學生都還是有學校可以念。」

劉駿豪表示,少子化海嘯現在「只是開始」,未來除了「知名的老學校」之外,「其他學校都很危險」,建議學生選系一定要注意學校的體質,選校不選系的概念也要翻轉,以後選系比選校重要。

劉駿豪表示,未來學生數隻會越來越少,每間學校都很緊張,他建議學生未來選學校,必須先看學校體質,以及是否積極招生,「積極招生代表學校願意將資源用於輔助科系轉型、學生學習需求」,學生不必認為學校是「不行了」才拚命招生。

此外,劉駿豪表示,現在科系未來出路都越來越清楚,先選學校不代表該科系不會被「停招」,與其進大學才要探索興趣,不如高中提早先探索自己的興趣,未來先選系再選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大名師鄭喬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